对于神东环保人来说,治沙是辛苦活,更是技术活。头一天种好的苗、挖好的坑,一夜风吹又成了沙地,他们毫不气馁,根据坡度、风向,调整了沙障设置的间距和高度,将单位面积的治理成本降低了一半。并试验推广了水瓶造林法、带状沙障造林法和直接造林法,在巴图塔建成4万亩沙柳林基地,成为当时治沙造林的示范工程。
固沙只是第一步,1994年起,神东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,对矿区周边的小流域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,首战在当时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小流域红石圈展开。
顾名思义,红石圈石头遍地,沟深壁陡,种活一棵树的难度可想而知。治理者在荒凉的山头上搭起帐篷,风餐露宿。采用水平沟和鱼鳞坑,整地蓄土保水10平方公里,营造油松、樟子松常绿叶树50多万株。为了确保生产环境安全,现在有更多的“红石圈”出现在曾经贫瘠荒芜的土地上。
神东通过创新沉陷区生态恢复与建设技术,改变了植物种群数量和质量,过去这里以生长沙蒿、沙柳为主,而现在植物种类增加到近100种。生态环境的变化也吸引了珍稀鸟类栖息繁殖。
先治后采,治大采小,采治互动,充分把握生态系统内在规律,推进综合治理,探索形成了一批生态环境类创新技术成果。2005年荣获“中华环境奖”。地下资源尚开发,地上生态环境已经得到了保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