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2日,2020全球能源互联网(亚洲)大会在京召开。大会主题为“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”,旨在深化全球及亚洲能源电力合作,加快能源变革转型,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中国倡议落地实施,为“一带一路”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发挥作用。
据了解,本次大会由中国发起成立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(以下简称“合作组织”)与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(以下简称“联合国亚太经社委”)、联合国西亚经济社会委员会(以下简称“联合国西亚经社委”)联合举办。
会上,合作组织主席、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刘振亚致辞并发表主旨演讲。他指出,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通过加快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,大幅提高全社会电气化水平,让化石能源回归工业原材料属性,促进能源生产清洁主导、能源消费电能主导,实现能源发展与碳脱钩、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,能够根本解决各国长期面临的发展与减排的矛盾。
“合作组织对全球200多个待开发的大型水能、风能、太阳能基地发电经济性进行了测算,到2035年平均度电成本分别仅为4美分、2.5美分、1.8美分,经济效益显著。”刘振亚说。
聚焦亚洲能源电力发展与亚洲能源互联网
本届大会聚焦亚洲能源电力发展与亚洲能源互联网。大会提出,亚洲是全球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区域之一,亚洲能源互联网是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,是推动亚洲能源转型的必由之路。
如何规划发展好亚洲能源互联网?合作组织提出,加快开发西亚、中亚、蒙古、俄罗斯、中国西部北部等地区资源条件好、经济效益优的清洁能源基地,向南亚、东南亚、中国东部、韩国、日本等用能中心送电,形成洲内“西电东送、北电南供、多能互补、区域互联”的能源发展格局。在此基础上建设亚洲与欧洲、非洲、大洋洲电力互联通道,实现跨洲能源互济。
合作组织发布的亚洲及各区域能源互联网研究与展望系列报告(1+6报告)分析研判了2035年和2050年亚洲及东亚、南亚、中亚、西亚、东南亚、东北亚能源电力发展趋势,提供了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及电网互联方案。
报告提出,亚洲能源电力需求大,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高,碳减排任务重。统计显示,亚洲水能、太阳能、风能资源分别占全球47%、28%和30%,与人口、经济呈逆向分布。通过水风光协同、多能互补、“电-矿-冶-工-贸”联动等方式,优先开发资源条件好、经济效益突出的清洁能源基地,在满足本地需求的基础上外送负荷中心,将最大限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性。
报告预计,通过构建亚洲能源互联网,2035年前清洁能源发电将成为亚洲主导电源,至2050年亚洲人均用电成本下降40%以上,累计创造1.8亿个就业岗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