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自从中国提出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以后,各地陆续推出详细的进程规划,而像石化、煤炭等高污染、高能耗行业,将面临新的能源结构调整压力。一方面要保证能源安全,保障生产供需,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创新或产业转型解决碳排放问题。”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说。
去年12月16日-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,首次将“做好碳达峰、碳中和工作”作为一项重点任务。并提出,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、能源结构,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,大力发展新能源,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,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。
刘向东认为,做好碳中和工作不是简单的减少排放,而是调整能源结构和优化产业结构,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和使用效率,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,同时还要倡导低碳消费和生活,保护好生态环境,切实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。在这一过程中,传统能源产业虽备受打击,但同样存在转型升级的机会,比如传统能源的清洁化利用,以及积极投身生物基等能源替代产业等。
碳中和目标下,我国“节能+减排”双管齐下。节能方面,在提升石化能源生产能效的同时,也通过一系列的新能源政策,控制石化能源消费、降低经济对高耗能产业的依赖。
《电动汽车观察家》主编邱锴俊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新能源汽车得到国家的大力推广,其核心目的在于减少对石化能源的消耗,这将进一步减少我国对石化能源的进口依赖。
减排方面,不仅将推出更严格的环保措施倒逼落后产能退出,也鼓励更多石化企业向其他能源产业转型。长期来看,生物基产业与部分传统高能耗、高排放石化行业的新旧动能转换将是大势所趋,据经合-粮农组织预计,2025年全球生物柴油需求量将达到4500万吨,但生物柴油缺口近350万吨,而我国主要以废弃的地沟油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,成本上更具优势。
交运行业一直是碳排放主力,而绿色燃料生物柴油是一种有效的替代品。安信证券研报指出,生物基产业是一片广阔新蓝海,全球有超过4万亿美元的产品由化工过程而来,在未来的10年,至少有20%的石化产品、约8000亿美元的石化产品可由生物基产品替代,目前替代率不到5%,缺口近6000亿美元。